“这是什么,这么漂亮?”,“这是安康非物质文化遗产——旬阳礼馍”。4月25日,在汉城国际安康毛绒玩具主题街区美食季上,众多游客被精美绝伦的旬阳礼馍所吸引,非遗传承人苗晓娟在展位上,一边现场制作一边向游客介绍着。在此次美食季上,苗晓娟带了四个礼馍样品来展示,有寿桃、老虎、孔雀等造型,色彩斑斓,可谓是美食季上最亮的明星。
礼馍,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性工具,捏塑成各种花、鸟、鱼、虫、景物、器皿、人物、动物等具体形象,礼馍也被称为面花、面塑、花糕等。旬阳礼馍不仅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安康市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旬阳礼馍制作精美,造型多样。在旬阳,礼馍伴随着人们的一生,从小孩满岁的项圈、面鱼,到出嫁女儿蒸的油包子,再到六十岁用的寿桃,最后到人离世后的斋馍,可谓是花样繁多。“这个是孔雀迎宾,一般是在乔迁或是结婚时用,成双成对出现,一只蓝孔雀,一只红孔雀,颜色喜庆,寓意喜迎宾朋、红红火火之意。”苗晓娟指着孔雀礼馍向记者介绍着。
苗晓娟告诉记者,旬阳礼馍主要在喜事时订做,如为孩童定做长命锁项圈,寓意锁住孩子的健康;成人三十六岁生日定做鱼,寓意生活顺风顺水;老人六十大寿定做寿桃,寓意健康长寿。礼馍底座上配各种花式有不同的寓意,龙凤造型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寓意;牡丹花意为花开富贵;锦鲤则意味着锦绣前程、年年有余等。
苗晓娟,1985年生于榆林市靖边县,她的外婆和奶奶都是精通剪纸、窗花、花馍的能人,自小跟着大人一起揉面、和面、蒸馍,耳濡目染的接触,苗晓娟了解了许多做花馍的基础。结婚后苗晓娟跟着丈夫回到了安康旬阳,2017年,由旬阳县文化馆推荐参加陕西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研习面花研讨班学习。2018年,在文化馆和人社局的支持下,经营一家花馍店,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面花传承和发扬。
“没有从事这个事业之前,我也一直在做礼馍,只不过一直当做人生中的兴趣爱好在做,如今,就是把爱好做成了事业,对于我来说,很幸运也很幸福。”苗晓娟对记者说。和丈夫开店的五年里,生意越来越好。“现在我们订单很多,基本上要提前一周预定才行,过年、五一、十一假期这样的高峰期最好提前半个月预定。”
因造型复杂、细节考究,礼馍的制作是非常耗时的。“你像这个孔雀,配件比较多,想要做的栩栩如生,是需要花很多心思的,基本上两天时间才能做一个,礼馍就是慢工出细活,急不得。”苗晓娟介绍说。苗晓娟的手工礼馍已经销往了全国,即便礼馍不能快递,也有很多喜爱之人亲自上门购买。
对于苗晓娟来说,礼馍是她一生的热爱,用她的话来说:做花馍带给她最多的就是快乐,越做越有意思,越做越喜欢。可以传播文化,可以与人分享、可以感染身边的人,和家人一起做花馍,都是快乐的时光。
2019年,苗晓娟被评选为金州工匠,多年来,她积极参加有关花馍的交流活动,前去各地交流研讨,在高校开展花馍技艺培训,也积极配合研学旅行的实践。2021年10月22日,苗晓娟受邀参加“陕西省·香川县民俗饮食文化”在线交流活动,会场上手把手教大家制作美观又美味的花馍,引起了活动参与者的极大兴趣,日本网友在线留言从没见过这样的艺术品,感叹花馍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寓意。
苗晓娟参加“陕西省·香川县——民俗饮食文化交流活动”
旬阳礼馍制作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它反映了旬阳人千百年来的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记录了旬阳人的生活点滴。从面团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工艺品,整个过程不仅包含了传统文化的沉淀,更包含了无数手艺人的坚持。“我这个店不仅仅是个店,也是一个传习所,将来会寻找合适的传承人来传承这项文化,必须要有人把它继续下去,发扬传承。”
华商报记者 程斌 编辑 刘青 吴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