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的各路七夕问答,很是炸裂……

时间:2023-09-16 09:55:58编辑:阿影

直接说正题。

我以为的七夕热门问题:

给女朋友/男朋友送什么呢?

怎样让她/他开心呢?

七夕有什么适合情侣的节目推荐吗?

实际网路上的画风全是这种造型(原谅我震惊出了南方网友的腔调):

还行,属于小作怡情。

有内味儿了,不过尚能看懂攻防套路。

有点新意,然后一看是去年前年的问题又翻出来了,今年搜了下貌似没有这种反压制操作,肿么肥四?

……来寻开心的吧你。

我们认真点说,提问的这些人要是真人,那么问题后面的小九九都不难猜透,无非是没有签合同之前的斤斤计较。

区别只在于只不过有的比较遮掩,有的就纯粹是赛博摇人,想让人选边站来一波情绪输出罢了。

反正被商家们包装成买买买节和送礼节的又不止这一天,每次都可以验一波诚意。

说得大而无当一点,背后的驱动力就是消费主义对我们持续的潜移默化。它不仅让我们沉迷于物质的追求,更隐秘地将我们培养出了对不断消费的心理需求。

节日不再是纯粹的情感交流,而是被无形的手操纵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消费节点,加上众所周知的一些博弈,于是每一个不满意的礼物都会引发一次的争吵,每一次争吵都在提醒我们对自己青春年华的估值。

那种安全感的缺失,迫使我们不断地想要用物质去填补。

?但问题不在这里。

如果这种争执只是两个人、两个特定群体之间的辩经,那反而没什么好担心的。围绕嫁娶展开的各种经济学对线,都快成一种非遗了,也不差这一点半点。

不妙的在于这个讨论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引导消费的套路。

因为看高赞回答,是这样的路子:

道理都能讲通,但是主打魔法对轰,甭管你站哪方,总能找到你爽的点。

所以对于今年过节送不送礼,正经地谈什么该不该出这个钱,谁出这个钱,怎么规划未来,在这个时间点已经失去意义。

一来经济学经常讲个“效用”,意思是我觉得把钱花在哪里值。只要主观上认为不值了,那性价比就是不存在。

至于为什么风向转变为某些行为不值了,不展开,但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有人刻意把这个争论放大,好恰一波流量钱。

你们今晚不出去吃饭不买花买礼物不看电影不订房是吧?那手机总得要刷嘛,来来来一起讨论点赞顺便看看下面橱窗带货有什么能取悦你自己的。

于是我们的年轻人,看到这个问题抓起手机就是一波怒赞,然后趁着上头劲儿对自己好一点。

得,这钱还是花出去了。?

消费主义就不是主义了吗?那主意可多着哩。

上一篇:娱乐问答:刘德华、胡歌、吴彦祖、彭于晏、黄宗泽

下一篇:龚俊资源有变动?演员一栏“掉线”了,有人欢欣有人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