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松针

时间:2024-01-09 19:26:35编辑:阿影

16岁进入褒家冲茶场,匡保华没想到,一晃就是48年。

1972年,年仅16岁的匡保华响应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苦中农再教育”号召,高中毕业后便进入褒家冲茶场。初到茶场,陌生的环境、新鲜的行当都让她有些不适应,身无技艺的她只得从零学起,从最基层做起。

首先要学的是茶树栽培。浅耕、施肥、生物防治、深耕深改,茶树扦插……一系列工序既费体力又要技术。但匡保华从不马虎,很快便掌握了其中要领。

一次,茶园茶毛虫泛滥成灾,匡保华根据辣柳子的辣性和洗衣粉的碱性,大胆提出用辣柳子熬水再兑洗衣粉的办法来治虫。于是,她通宵熬制治虫剂,次日又带着大家喷洒。因措施得当,茶园幸免于难。茶场领导看她勤劳肯干,日后在茶场招工时,便将她留了下来。

在计划经济时代,安化松针作为茶类的精品,其制作技艺相对保守,只有制茶厂的几个老师傅能掌握。到上世纪90年代,安化松针工艺逐步开放,匡保华便报了茶场开办的学习班,想学习这门技艺。

安化松针从鲜叶进厂起就有严格要求,首先,原料须选用高山一芽一叶初展的茶芽,不能带梗,也不能带余叶。其次,收来的鲜叶必须当天制作,不能积压。另外,制茶工艺分鲜叶摊放、杀青、揉捻、炒坯、摊凉、整形、干燥、捡剔八道工序,道道都有讲究。其中,整形是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必须在活炉上手工搓条整形,这也是形成安化松针紧、细、圆、直外形的关键。至今,这道工序无法用机械来替代,必须手工完成。

复杂的工序,严苛的标准,对于新手而言,要掌握安化松针的制作技艺并非易事。为此,匡保华放下了手头上的一切工作,全心投入到制作技艺的研究上。白天采鲜叶,晚上忙制茶,反复摸索之下,常是日夜颠倒、废寝忘食。起初,匡保华连杀青都难以拿下,但最后,在学习期满“盲评”考核时,专家和师傅都将最高分给了她做的样品茶。

此外,匡保华还有一招“瞟学”功夫。她常向同住一起的两位制茶师傅眭蕚花、杨韶梅请教,并在她们制茶时,主动打下手。就这样嘴上问、眼睛看、动手学,慢慢地,匡保华掌握了精湛的制茶技艺。

48年来,从基层茶园培管到工区主任,再到制茶厂厂长,到如今的茶场技术总监,匡保华练就了一手好手法,每年她都会参与安化松针的技术研发。自1995年以来,由她领衔制作的安化松针相继被市农业局授予益阳名茶,被省茶叶学会授予第17届“湘茶杯”名优茶评比金奖和“湖南十大名茶”。此外,每逢重大的制茶比赛,也少不了她积极推广安化松针的身影。

2017湖南省“湘字号”传统手工制茶技能大赛上,匡保华获得了个人手工操作第四名的好成绩。但比赛却让她失去了陪伴了自己30多年的玉手镯。当时,比赛有这样一项规定:参赛选手不能佩戴首饰,不然将取消比赛资格。不巧的是,匡保华戴有玉手镯,那是母亲给她的嫁妆,自出嫁那天起,三十多年从未取下。如今,手腕粗了,取下玉镯,谈何容易。难道就这样放弃比赛?匡保华心一横,用锤子敲碎了镯子。事后大家问她舍不舍得,她说舍得,自己是代表褒家冲茶场参赛,更事关安化松针的荣誉,如果再让她选择一次,她还是会砸。

如今,匡保华已是安化松针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去年,她还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益阳工匠”称号。按理,64岁的她本可享受含饴弄孙的生活,但她仍在茶场忙碌。忙什么?忙传承。每年,一到安化松针的制作时节,她就手把手地教年轻人做茶,有时一忙就是几个通宵。为此,她只能将身患尿毒症的丈夫托付给女儿照顾。

匡保华带徒弟总是不厌其烦,毫无保留,经她悉心授艺的学徒有百人之多。

在茶叶行业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匡保华早已舍不得离开。现在的她,戴上了老花眼镜,但手上的活却丝毫没有慢下来。如果可以,她希望能将安化松针制作下去,一直到干不动的那一天。

上一篇:草字头秦

下一篇:刚体洛希极限